问与答

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吗?

大家好,我的名字是拾音器,是一份以推介及赏析非当前音乐的杂志,江月痕是我的创办人。杂志共分三个栏目,唱片、采访与特辑,除有个人撰写的外,亦会转载或翻译一些过去发行的,与当期主题切合的文章。目前我只以数字(Digital)的形式发行。

先说说名字的来由吧?

拾音器是用于将乐声转化为信号传播的电子元件,是电声乐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。而其不仅可以拾取乐音,亦能拾取并制造回授噪音。这些都与创办我的初衷非常相似,无分悦耳或流行与否地介绍并欣赏聆听的音乐。当然,还是会有一些个人倾向,“拾音器”的另一层意义是,摇滚乐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音乐。

我的创办人江月痕起初为改名日夜苦思,始终想不出个好名字。某日早晨他突然醒来,脑中毫无征兆就闪出“拾音器”三个字。所以,这应该也是上天的旨意(笑)。

决定创办你的理由?

大概是 2012 年初前后,江月痕因为看了电影《The Boat That Rocked(海盗电台)》,开始萌生要做点什么和音乐有关的念头。于是他便想到撰写音乐文章,因为文字和音乐是他最喜欢的两件事。最初的想法是“构建以文字传播音乐的‘电台’”,概念比较数字化。后来因为接触到袁智聪创办的《音乐殖民地》后,深受启发,于是决定将电台这个想法转向杂志,创办一份音乐杂志。他说他喜欢纸质媒体的感觉。但你看现在还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(笑)。

为何不以当前流行音乐作主要对象?你对“非当前”的定义是?

因为我们并没有能力与资源去追赶音乐潮流(笑),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目前仅有一位编辑,他自觉能力不足,无法像乐评人那般对音乐和文字挥洒自如,他总是必须聆听数十次才能将感觉付诸文章,而此时通常已过去几个星期(大笑)。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,我并不是以时间来定义“新”,只要是未曾听过的,都视之为新。所以尽管“非当前”,但对我们来说也属于“新音乐”。

而对于非当前,我们的定义是当年之前,比如今年是 2013 年,则我们不会将这一年发行的专辑列入内容之中。

那么你的文章内容会有些什么样的要求?

应该说那是江月痕的要求(笑)。尽可能中立地还原创作者的意图,注意声音表现的细节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是文章的基本要求,而在做到这些的同时,亦希望文章能有所变化,避免千篇一律。即使转载或选择翻译的文章也是如此。他是个很偏执的人。

为何只以数字形式发行?

江月痕最初的想法是自资做实体免费取阅的杂志。但后来他觉得自己仍无法驾驭纸质媒体与解决资金问题,因此就先选择以网络作为当前的传播途径。也算是切合时代的需要吧(笑)。

杂志多久更新一次呢?

现在暂定的计划是两到三个月。

为何每期只更新九到十篇文章?

其实这是江月痕可以应付来的就这个数量(笑)。其次是,我们都觉得,现在并不乏定期更新大量资讯的音乐网站,但其实人们也许并不会把这些文字都阅读完。因此我们希望把东西做的简单化,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深度的研究与赏析上。但愿读者们会因为我们这般长时间才更新,而不得不把每一期的文字都读完(笑)。

你对未来的期望是?

江月痕是一个有较为严重拖延症及注意力分散的人,希望他能有恒心把我做下去。